二维码

官方公众号

二维码

青岛政策通微网页

banner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青岛如何以“双招双引”打造经济第一战场

时间:2020-07-09 00:00 来源:凤凰网 点击:3192

继前一天连续举办两场攻势推进情况质询会议后,4月23日下午,青岛市“双招双引”攻势推进情况质询会议如期举行,“实”和“新”成为本场质询会最突出的特点。

会上,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表示:“15个攻势之所以称为‘攻势’而非‘项目’,是由于每个攻势都涉及若干个部门,没有一个是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的,需要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地推进。特别是招商和引才,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回顾2019年,“双招双引”对经济增长、自主创新、民生改善等方面有着突出的带动作用,成为岛城经济增长的主要助力之一。

时隔一年,如何以“双招双引” 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将继续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大项目比重提升,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会上,青岛市委副书记王鲁明指出:“专业化、市场化、园区化、集群化招商是高水平招商引资的趋势和关键,要培养青岛自己的专业化招商队伍,用好各种平台和中介,聚焦产业链招商,把每一个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底数摸清、精准招商,形成产业链配套的集聚优势。”

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来说,大项目的建设就好比一个强力引擎,它们以大投资和产业链的方式,驱动城市的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动能转换。

据统计,2019年青岛全市投资项目和投资增速均实现大幅增长,投资增长21.6%,增速创近七年来新高。今年一季度,青岛全市新签约总投资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13个,同比增长22.8%;计划总投资2456.8亿元、同比增长12.2%。

对于青岛而言,这些大项目的落地建设也同时见证着青岛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在一季度已签约的大项目中,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数占比达50.4%。

今年,青岛将继续加快集聚大项目,全年引进总投资过亿美元大项目25个、过千万美元项目210个以上,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5个以上。

在紧抓大项目的同时,青岛作为“一带一路”的双节点城市,也在聚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平台。

作为国家级功能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发力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相关产业正有序推进。截至4月中旬,青岛片区待建、在建产业项目已超100个,总投资约900亿元。

而上合示范区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国际客厅”,对于发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产能合作与双向投资、商旅文交流发展等方面效果明显。

在过去的2019年,青岛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会议: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2019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等。全年共搭建平台230个,其中企业机构平台、国际性重大活动平台招引项目680个。

青岛正在放大平台效应,把“双招双引”的目标指向更高。在本场质询会上更是设定了新的目标:全年新设立外资企业880家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增长,利用内资增长16%。

人才是第一资源

在《三国演义》中,曾有一言: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人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目前,青岛已连续8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奖”。2019年,共引进培育各类人才25万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08万,青岛的人才集聚度正在持续提升。

关于目前青岛高端人才队伍的现状,据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学新介绍:“目前,青岛各级别人才数量基本占到全省的1/3左右。近几年引进的硕士和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基本稳定在每年1.5万人左右,专业分布也基本涵盖了全市的‘956’产业。”

据悉,截至今年第一季度,青岛政府已经发出高达4.96亿元的人才补贴。在政策的推动下,去年青岛新引进和培养的专科以上人才数达17万,驻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达48.5%,同比提高8.6个百分点。

此外,针对目前青岛的高端人才与新兴产业不对等的现状:在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产业的领军式人才明显不足。吴学新表示,今年青岛将瞄准疫情之下的海外人才回流,以及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所带来的新机遇,以海外人才、产业人才和创业人才为重点,从政策支持、环境优化和协同推进上共同发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平台及大项目的效应之下,今年青岛市将打造“两区”高端人才聚集地,出台上合示范区和自贸区青岛片区人才集聚发展的若干举措。

青岛市委副书记王鲁明指出,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下一步要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大力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今年,青岛共规划43项招才引智活动,更提出“10万套人才住房建设和筹集”的目标,希望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到青岛安居就业。

强化攻势,作战协同

为了保障今年的“双招双引”攻势发挥最大辐射带动作用,会上的2.0版方案提出了协同发展的思路。

什么是协同发展?

简而言之,首先是要建立招商和招才联动机制,其次与硬仗牵头部门协同项目招引,突出招引“四新经济”、独角兽等行业领军企业。最后是商务、发改、工信、财政、税务等部门协同配置区市、功能区招商资源,聚焦主导产业高效推进项目落地。

在这场“双招双引”的攻势战中,由市直部门30个招商团队开展专业招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预留全市用地计划的15%用于新增项目,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协同为项目配人才、为人才找项目,发布紧缺岗位人才需求。多部门资源配置协同发展,全力推动全市419个5亿元以上重点签约项目的落地开工。

2019年,青岛在全省荣获“双招双引”考核一等奖第一名、高质量“双招双引”单项奖一等奖第一名,亮眼的荣誉之下烙印着青岛对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重视程度。

王鲁明说:“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是招商引资的关键,要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

据统计,仅2019一年,市级领导接触企业的次数达到2678次,书记、市长外出接触的企业超过160家,其中促成项目落地115个。

住得注意的是,在青岛的固定资产投资受到疫情短期冲击的同时,催生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数字产业、人工智能等新型产业投资的发展。或许,后疫情时代的医养健康领域以及大健康产业的招商以及人才引进也将成为今后青岛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在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之下,前瞻性地布局数字产业、智能制造以及医药康养、现代农业等产业,这或许便是青岛未来“双招双引”的新路径。